給家長的建議
——鼓勵孩子交朋友
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歸納為五種:生理需要、安全需要、社會交往需要、自尊需要、自我價值實現需要。其中,社會交往就是結識朋友的過程。真誠的朋友越多,成功的機遇便越大。所以,有一首歌里唱道:要“結識新朋友,不忘老朋友”,并且告訴人們:“朋友多了路好走”。
處于中小學階段的孩子最怕失去什么?如果細心觀察,你會發現他們最怕失去的是小伙伴,是怕沒有小伙伴和他玩耍,是怕在班級里受到孤立。可見,鼓勵孩子交朋友,在交朋友的過程中學習人際交往,既是孩子當前的心理需要,也是他們長大后進入社會的需要。
大量事實說明,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系,可以促進人的心理的正常發展。還有人總結出廣交朋友的八大好處:
1、增強人的安全感;
2、有利于度過快樂的時光;
3、獲得與人和睦相處的經歷;
4、為人處世變得忠實寬厚;
5、增大獲取知識和能力的機會;
6、增加批評人和被別人批評的機會;
7、提供求愛的經驗;
8、促進誠實、豁達胸懷的發展(摘自《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》)。
然而在現實生活中,相當一部分孩子人際交往狹窄,除了同(鄰)桌的同學說說話外,很少與更多的同學有真誠的交往。分析其中的原因,一方面是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差,不知道如何交往,更不懂得如何交朋友。
尤其與老師和長輩之間存有“代溝”,膽怯、恐懼心理比較嚴重,不敢與大人敞開交流。另一方面,也是更重要的原因,是獨生子女的心理障礙。不少獨生子女在家里被大人捧著、寵著,習慣了“一人世界”,膽怯、任性、孤獨、傲慢、狹隘、自私的心理交織在一起,一旦進入了一個集體,這些心理障礙就會暴露出來,顯得很不適應。而缺乏朋友的童年和少年,會像小樹缺乏充足的陽光和水份一樣,是不能茁壯成長的,它不僅影響孩子正常的生理與心理發育,還會由于交往的障礙而給孩子帶來學習上的困難,如果不給予關注,及時引導,會形成惡性循環,孩子的性格會越來越孤僻,學習越來越退步。所以,要鼓勵孩子大膽交往,在交往中結識朋友,這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。